我读我思-《百年孤独》

Ideas About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

Posted by ChenJian on April 18, 2014

2014.4.18.11:33am

2014年4月18日早上9点初醒,床边手机的iweekly推送一条消息:“突发:《百年孤独》作者,87岁诺贝尔获奖者马尔克斯因病逝世。”当时很震惊,一个人类睡了,另一个却才醒。——题记

说起这名作者,是离我较近的一位,拜读《百年孤独》也只是上个月的事情,然而初次见面却没有留下很好的印象,这主要是作品在中国大陆的出版问题,让我感到作者心胸一丝丝的狭窄。

对于《百年孤独》这部著作,我却不得不恭维马尔克斯本人,因为我被这孤独的百年深深地吸引了,或者说短短的读书期间充斥了孤独与重合的百年斗争。很庆幸在钟味书屋里选择了刚刚出版的《百年孤独》,与其说选择不如说被选择。开始读书时,由于我对外国人名字有些畏忌,怕太长记得混乱,所以一出现一个新的人物便在名字下面画上横线,以防一弄混淆可以回头看看他的出场。很惊奇,最后我完全弄明白了所有人物的关系,读过本书的人会知道,因为本书布恩迪亚家族出现了太多相同的人名,我想我这种对畏忌的克服,主要来自著作本书的魅力吧,像一场倾盆大雨,浇的你全身湿透,一滴不剩的打在你的身上,让你记得不是这场雨,而是这场雨的每个参演者。这个七代家族中,奥雷里亚偌上校可以说是引人注目,书的前半部分就在他的记忆中来回拉扯,倒叙的巧妙运用,让我穿梭在时空时,而毫不疲倦的憧憬的各种奇特的变幻,最后上校死前正在他父亲被绑了多年的栗子树前撒尿。还记得看到一篇报道,当年马尔克斯写完上校的死时,脸色苍白,默默无语,独自走上楼梯,妻子问道何事,他只说了句:上校死了。上校的死亡,也许让作者痛哭一夜,也许让无数读者迷茫,也许让百年的家族有点点震撼,但是不变的依旧是那孤独的气息,让作者读者,以及家族的人们为之屈膝跪拜,如同奴隶一般的无助的挣扎。随后的情节,变而不变,人物一个个上场,孤独还是那么新鲜,亢奋的青春期,迷茫与性,反抗与颓废,贪婪与正义,像布恩迪亚家族的徽章一样,挂在每个人的胸前,也许改个名字也好,或者这真的是变革,而作为家族一员,他不会这么做的。第六代的奥雷里亚偌,在狂风暴雨中,破烂的房子,正被蚂蚁蚕食的家族最后子孙的尸体前,破译出梅尔加德斯的语言遗稿后,发现这六代家族的命运早已注定,然后风停雨静,消失了。

翻到书最后一页时,那时的杭州已经黄昏,雾霾的天气更显得压抑,若天气如此,何必我的心情更加阴暗,或说上天早已安排好了一切。当时的心情,甚至让现在打字的我都有些害怕,有时曾想过这样的结局也好,百年的孤独总比永恒的孤独更让人接受些,然而仔细想想,有些自嘲,因为人类诞生,这种一层不染的孤独只有百年了么,我们作为这一代,有幸还有下一代,依旧孤独。

停笔。

浙江理工大学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本作品由陈健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