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读我思-《浮世画家》

Ideas About 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

Posted by ChenJian on August 15, 2018

“先生,我的责任心告诉我,我不能永远做一个浮世绘画家。”

主人公小野增二,在宜人的亭子中,在奇特的灯笼光影下,在似听非听的导师面前,宣告了自己身份的转折。

经朋友推荐,买下一本薄薄的书,来自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早期作品《浮世画家》。手里拿着这部作品,心里是一点都不知晓的它会是怎么个样子,不过很明白,它不会像是大半年前读到的芥川龙之介的《罗生门》那种黑暗的潮湿的味道,更不想太宰治的《人间失格》那种颓废的迷茫的人生。它到底是怎样,只有翻开后才会知晓,我喜欢这种感觉。

喜欢倾听的我,彷佛遇到一个喜欢倾诉的人,我们的主人公小野增二。他在全书中讲述他的辉煌一生,其一是以其二女儿仙子先被退婚,然后再相亲,最后结婚为主线,其二以自己大量的人生回忆为分支,交叉在直线上,形成一种现实与回忆相互穿梭的意识流。在文中,可以很多处,读者在记忆深处时,被小野刻意的唤醒回到现实中,仿佛一只天空中的风筝,被放风筝的人这么一放一松,稳稳地在时空中飘动。

但读者都被牵着,沿着这条风筝线慢慢爬上去时,在线的终点,如果发现这只是一种样貌平平的风筝之时,不免感叹情节的平淡无奇,不免心不在焉的合上双耳,不再听老头子小野的啰啰嗦嗦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在不断的追问——“仙子为何被退婚”——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发现了风筝的真相:小野增二是一名日本帝国主义下的鼓吹侵略扩张的浮世画家。

该身份为何迟迟没有表明出来,或者被发现。是因为小野增二在他的回忆中,通过剪辑和混淆的“特效”,巧妙的回避了这个问题。由于其选择性的叙事,给读者一种正义的受人尊重的形象,甚至在二女儿仙子相亲宴会上的“自我坦白”,也散发着一种敢于面对过去的高贵品德气息。小野增二有意的逃避着过去一生所追求的错误价值,是因为他知道一旦承认,他的成就与荣誉顿时全无。这种心态,反应了日本在战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一部分战时成功人士的内心世界,在面对变化翻天覆地的生活时,不断的巩固,又不断的拆除那堵心墙。

该类作品很少在国内看到,就如同我曾经的一个想法。我国也经过大跃进,文化大革命这种错误的政治时期,在这段时间结束时,那些曾经的红卫兵彷佛在改革开发的号角下一下子消失了,他们涌入到人群中,对过去一字不谈,彷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。我是想,没有人会去探究他们内心的世界么,没有人会去访问他们如果面对过去的自己么,没有人会去思考这时期间小到个人大到人民的思想精神么。当然,这是一块伤疤,没必要硬着去揭开它,或者说将精力放在改革开放事业中更为重要。但我始终认为这些始终值得去记录与去探究。

回到文章首部,小野增二在宣告后,就不是浮世画家了吗?我给的答案,不是,小野增二永远都是浮世画家。此处讲的浮世画家,不是指绘画技术流派上的分类,而是一种处世状态的描述。在文中,小野增二与其老师毛利君在没有人的储藏室中相遇,毛利君如此描绘仪三郎:

仪三郎是个不幸的人,一辈子过得不顺心,他的才华都被摧毁掉了。他曾经爱过的那些人,或者早就死了,或者把他给抛弃了。即使在我们年轻的时候,他的性格就是孤独的,落落寡欢的。可是有时候我们跟青楼女子一起饮酒作乐,仪三郎就会变得开心起来。他想听什么,那些女人就对他说什么,至少在那个晚上他对那些话是相信的。当然啦,天一亮,他这样有智慧的人就不可能继续相信这些话。但仪三郎并不因此就看轻那些夜晚。他以前总是说,最好的东西总是在夜晚聚集,在早晨消失。人们说的浮华世界,小野,就是仪三郎知道如何珍惜的那个世界。

毛利君在这里讲的浮华世界,不再只是绘画艺术上的,而是浮华世界的真正本质——它是你知道如何珍惜的那个世界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浮华世界,对于自己这个世界都是美丽的,都是值得守护的,甚至即使会苏醒,但都毫不犹豫的步入这一夜又一夜的浮华世界,小野增二同样也是如此。从小野增二的本身出发,在他年轻之际,能去拼搏奋斗,能去积累财富,能去获得地位。对于他,不仅如此行动,同样也获得了他认为的成功。这便是他所描绘的浮华世界,他始终都是浮华画家。

P.S. 今日说来也恰好是日本战败投降73年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本作品由陈健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